2019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省委“1+1+9”工作部署,坚持内涵发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学校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抓好学科建设、申硕工程、“冲补强”提升计划(省市共建)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等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1.持续加强“冲补强”提升计划(省市共建)等重点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实施方案。落实落细“冲补强”提升计划(省市共建),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推进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遴选确定2019年“冲补强”提升计划(省市共建)重点建设项目。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韶关市的沟通和联系,落实共建项目和经费投入,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抓好中央财政资金项目建设和验收。开展“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检查和问题研究,适当调整规划指标。组织开展新工科、新师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举办2019年海峡两岸教师教育高端论坛。
2.着力抓好学科建设。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五大学科群发展方向,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整合。抓好3个“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6个市校共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第四轮22个校级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和扶持学科建设。推进二级学院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培育计划,推动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实际谋划打造1-2个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理清学科群与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的内在关系,整合学科力量,凝练学科方向。
3.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对照国家关于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拟订工作计划,编制申硕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整合优化申硕重点学科,凝练申硕学科方向,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申硕工作进程。落实上级教育帮扶部署,进一步明确华南农业大学对口帮扶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细化帮扶措施,推动帮扶工作往深处走、往实处走。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加入粤港澳高校联盟,加强与粤港澳高校在学科、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抓好与华南师范大学、喀什大学、广州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力度。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对接“冲补强”提升计划(省市共建),优化教师梯队结构。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一人一策”,做好百名青年博士引进工作;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优势,探索实施引进100名港澳台地区博士计划,支持在职人员提升学历和学位,争取到2020年将教师博士比例提高到30%。改革重点岗位“丹霞学者”计划,推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5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5个省级教学团队。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考核,积极推进薪酬构成多元化。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健全骨干教师和党员“双培养机制”,出台教师师德承诺、师德违规行为曝光、师德档案和师德负面清单等制度,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
二、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工作水平
5.抓好审核评估整改。认真总结审核评估工作经验,研究审核评估预评估和正式评估专家的意见建议。研究制定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召开审核评估工作表彰暨整改动员大会,全面落实评估专家组的整改意见。健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全面加强规范管理,深化教学综合改革,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做好专家回访考察准备工作。
6.提升专业内涵。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将本科招生专业控制在55个左右,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新工科、新师范、新农科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强省级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压实“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任务。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夯实专业建设基础。组织社会工作、秘书学、商务英语、车辆工程等4个专业参加广东省新设专业评估。将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逐步推行至所有本科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五位一体”。组织师范专业参加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组织全校专业(新办专业除外)参加全省专业评估。
7.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施行OBE人才培养模式,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修订2019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课堂、课室”改革,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和课堂革命。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形态,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教育教学云平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优化构建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特色教材建设为主体的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
8.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健全“三全两多六贯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体系。认真总结第六届教学督导委工作经验,完成第七届教学督导委及教学督导组换届。组织开展2018-2019学年度试卷、毕业论文专项检查。开展课程等级评估、二级学院教学状态评估。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培训,全面开展教学秩序与服务保障巡查、课堂教学评价和督导,认真组织期末考试巡查,落细干部、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发挥《评建与督导简报》作用,抓好教学质量监控资料归档、信息反馈工作。开展调停课专项检查、实习专项调研。修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开发运用新型学生评教体系,形成改进教学质量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开展学生评教、“在校生学习全程跟踪评价”、毕业半年内毕业生跟踪评价和毕业3-5年毕业生跟踪评价。抓好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监测平台数据采集工作。组织撰写《韶关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深化第三方评价结果运用。加强语言文字工作。
9.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抓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健全“传帮带”机制,抓好教师岗前培训与合格培养,突出立德树人。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活动”,对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培训,促进课堂教学转变。办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设计大赛、微课竞赛。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混合培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双创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促进形成性评价改革,打造学校“金课”特色。积极开展公费定向培养粤东西北中小学教师。抓好高本衔接协同育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
10.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巩固提升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成果,推进教育过程全链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和课程对分课堂工作室建设,开展全国首个“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对分教研示范基地”挂牌,举办创新创业课程“对分课堂”师资培训。出版《大学生创新创业入门教材》,开办《创梦韶华》简刊。推动校企合作,与广东鑫金汇集团合作共建第二期“创业先锋班”。加强省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智汇小镇”建设。推进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将创新创业思维应用于实践。启动“双创”课程和课程“双创”工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辐射作用,推进省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组织SYB创业培训,提高毕业生创业的比例及成功率。加强校园创业孵化基地管理,打造“一院一品牌”创新创业特色项目。组织学生参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洽谈活动。举办第二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联盟年会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发展论坛。承办2019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和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11.提高招生就业质量。主动适应招生制度改革,开展生源质量提升工作调研。结合办学定位和专业结构调整,编制实施2019年全日制招生计划,适度挖潜扩大招生规模。做好ACCA实验班招生工作。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开展“校园开放日”“高中校长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抓好“专插本”和港澳台学生、香港免试生招生工作。推进就业创业工作二级学院“一把手工程”,定期公布就业率,着力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办好粤北地区专场招聘会等招聘活动,开辟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做好帮扶工作。加强“三支一扶”“村官计划”“西部计划”“山区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应征入伍”等就业政策宣传,办好“基层就业论坛”等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留在韶关就业创业。举办学校第七届职业规划大赛,组织参加省第八届职业规划大赛。加强学生就业质量跟踪反馈,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和中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调查,编制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12.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善于劳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工作,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师生疾病防范意识和能力。健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抓好征兵工作,推进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13.健全育人工作体系。修订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素质能力。推进“名辅导员工作室”“学生事务精品”项目建设。理顺辅导员进驻学生社区办公职能,严抓学工干部队伍值班考勤落实,推动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宿舍、深入课室、深入学生”工作常态化。推广学业导师制度。深入开展文明教育月、毕业生离校月、心理健康月、新生教育月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设立发展性资助项目,抓好学生精准资助。开展寻访“总书记成长之路”等培训和交流。推进学生助学贷款规范管理。加强校园“三险”工作,积极动员学生参保。召开优秀学生表彰大会,落细学风建设薄弱环节实施方案,加强优良学风建设。成立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落实学生社区“创文争标”活动实施方案,开展社区卫生环境专项整治和“双创”活动。加强学生事务中心建设。用好夕阳红关爱工程等平台,组织引导老同志在言传身教、价值引领、教学科研、立德树人、关心下一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4.增强共青团工作优势。坚持全面从严治团,深化共青团改革,深入落实“党建带团建”“班团一体化”“命脉工程”,筑牢“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完善共青团思政工作体系,推进“灯塔工程”“网上共青团”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一院一品牌”“一月一品牌”计划,打造“第二课堂”品牌。办好“校园文体艺术节”“科技创新创业节”。抓好大学生志愿者援藏支教、文明引导、结对帮扶等志愿服务品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管理,培育学术科技类、本土文化传承类学生社团,打造精品社团。大力开展团学文化建设,提高团学干部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综合素养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科研和服务地方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
15.加强科研和产学研能力建设。制定、修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加大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力度,积极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力争获得国家级项目3项以上,争取纵向科研经费同比2018年增幅30%以上,突破1500万元。加强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争取专利申报和授权数同比增加30%。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省自然科学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的申报力度,争取获市厅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2项。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争取获得广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2个,参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1个。推进“韶关学院学报”品牌战略工程,办好教育科学版,做强做优“岭南文化研究”“健康食材与健康产业”栏目。加强学术活动规范管理,办好“丹霞论坛”“学者论坛”,积极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
16.加强平台和实验室建设。加强现有14个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和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中央财政、“创新强校工程”平台项目建设,争取新增广东省高校重点平台1个。做好校级示范中心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工作。抓好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积极培育国家级项目。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实验室),办好韶关学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协同创新研究院,推动“中—俄岭南特色中药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中—乌粤北机械制造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共建。加强实验员队伍建设。狠抓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实验室准入制度,完善安全设施,推广应用实验室安全培训系统,加强检查和防范,做好“三废”处理,确保实验室安全。
17.积极扩大服务地方工作面。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出台倾斜政策,健全地方合作高层磋商交流机制。对接韶关市传统优势产业、新兴支柱产业,整合资源,凝聚地方合作创新服务团队力量,打造新型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与重点领域。争取横向科研项目协议经费达2000万元,实际到账经费达1500万元,增长率达30%。加强“现代农业产学研孵化基地”等平台(基地)建设和管理,推进产学研孵化基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深化新兴产业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服务地方智库和教育智库建设。推进地方立法、生态发展、韶文化研究等工作。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18.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制定继续教育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大楼改革方案,推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实施科学管理和混合式教学改革。严格规范各类办学行为,加强教学点监管和建设,培育优质教学点。优化成人教育在线管理和学习平台,建设远程学习课程资源。加大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及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办学。抓好师范生成长、中小学教师发展、地方师资队伍建设的咨询指导、学习培训服务。完成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大楼二期工程后期装修和功能室配套工作。加强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提升培训质量,抓好迎接省考核验收工作。
19.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境)合作院校的高层次交流,构建深度互动的国际合作模式。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和欧洲大陆高校的合作,扩大有实质性合作项目的院校数量。加大学生出国(境)交流力度,扩大出国(境)交流学生规模。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招生宣传,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吸引更多学生来校留学。加强外教招聘和管理,建设优质外教队伍。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深入开展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万人计划),深化与港澳地区高校的合作。选派毕业生赴港澳合作高校升读硕士研究生;组织师生赴港澳高校、政府和科研部门交流学习。
20.培育特色大学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三年提升计划,打造“点线面”结合的特色校园环境文化育人体系。开展学校精神大讨论,提炼学校精神。加大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工作力度。培育文化产品孵化平台,拓宽文化产品推广渠道,丰富校园文化产品内容。积极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校园文化评选、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教师节等系列活动。召开新进教职工、25年工龄以上人员代表座谈会。加强对各教师协会活动的指导,支持教职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推进教学与行政两类亚文化融合,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营造和谐奋发的校园氛围。
四、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21.深化机构设置和体制机制改革。对接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要求,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推动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等内设机构调整,优化职能设置,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机构职能体系。深化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统筹推进岗位设置与聘用、薪酬分配、职称、教师考核评价等制度改革,着力推进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机构改革、绩效制度改革、教科研激励机制改革,抓好职称评审工作。稳步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绩效工资改革,保障教职工与学校长远发展利益。推进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改革。依法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22.推进依法治校。落实高等教育法,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构建与改革相配套、相适应的内部治理体系。做好第三届教代会换届工作。出台教职工代表大会规程与实施细则、二级工会教职工民主管理与监督实施办法,推进二级教代会试点工作。规范教代会提案办理制度,提高提案质量与办复满意率。推进工会改革,加强二级工会组织建设。加强工会干部和教代会代表培训,提高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抓好普法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校园建设。加强合同规范管理,抓好信息公开、保密、公文处理、数据统计等工作。
23.提高财务保障能力。针对2019年财政尤为紧张的实际情况,加强开源节流,灵活运筹,努力保障学校平稳运行。统筹谋划资金保障,科学编制年度预算。强化预算约束管理,构建全校联动抓预算执行机制,加快国库资金支出进度。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争取省、市专项资金,落实各项预算收入,抓好教育收费工作。加强科学理财,用活用好各类资金。加强债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保障能力。厉行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公用经费开支。加强中央财政、“冲补强”提升计划(省市共建)等专项资金的报销核算。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4.加大内部控制力度。落实内部控制规定,进一步完善内审制度,探索开展学校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审计。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深化重大项目、重点资金、重要政策落实情况专项审计。抓好财务收支、基建工程、科研经费等各类审计。开展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落实“党政同审”。加强审计结果应用和整改督查。对接上级政策,完善采购相关制度,简化采购流程,提高质量和效率。廉洁规范抓好中央财政资金、“冲补强”提升计划(省市共建)专项经费、新实训实验楼、教学实验平台、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高层次人才公寓、后勤伙食物资等重点项目采购工作。
25.加强后勤保障能力建设。稳步推进8.265万平方米教学实验用房、高层次人才公寓、粤北(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二期等基建工程后期建设,确保质量和安全。积极筹措资金推进北区学生宿舍改造、学生公寓防漏补漏等修缮项目。加强校园生态环境管理,抓好爱卫和创文巩卫工作,巩固“三上三下三提升”校园环境整治成果。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机制。安全高效做好公务车和通勤服务。大力开展节水、节电、节气、节粮、节约纸张教育活动,倡导师生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26.提高资源利用和校园信息化水平。统筹抓好新建教学实验用房的资源分配、调整和实验室搬迁及仪器设备、家具配套等工作,推进资源共享。加强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探索实施“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构建“一站式”服务门户。推进无线校园网、“四位一体”课程教学影像平台项目,加强在线教学平台和在线课程的建设与维护。加大网络安全技术队伍和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升防护能力,确保网络安全。加强阅读推广,构建“韶关学院知识库”,做好情报信息服务。推进校情校史档案编研,加强档案库房建设和安全管理。
27.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巩固提升“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成果,强化“平安校园”组织建设,开展创建“平安学院”等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各类演练,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完善安检制度,抓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探索建立校园人脸识别系统、学生宿舍门禁系统,完成校园综合监控中心的选址与迁建,基本实现校园技防设施全覆盖,筑牢“五位一体”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与地方职能部门的合作,健全“六联”工作机制,推进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校园隐患排查、学生校外租房整治、以及“校园贷”等新型诈骗防范教育,严防“黄赌毒邪教传销”进入校园,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28.加强校友校董工作。总结建校60周年校庆工作经验,提炼校庆精神,弘扬学校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加强各地校友会的组织建设,指导各地校友会开展新老班子换届工作,完善校友工作网络。广泛联络校友、校董,组织走访2-3个外省的校友联络处。完善校友网站及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做好校友信息收集与管理,加强校友捐赠活动的宣传。做好2019届校友联络员聘任及校友联络员跟踪工作。办好2019年“韶关学院珠三角校友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暨校友联谊会”。积极发动校友、校董为学校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捐资助物,推进共同繁荣。
29.办好民生实事。稳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建立韶关学院教育发展基金,加大对重大专项、专著出版、伤病残疾和特困职工关心、帮扶等工作的统筹支持力度,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热忱关心教职工的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把帮扶、送温暖工作做实做好。关注关心未婚青年,帮助其解决生活后顾之忧。做好教职工节日慰问工作。安装社区门禁管理系统,提升社区信息化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教工俱乐部等场地建设,搭建教职员工交谊平台。开展北区整体修缮前期工作。抓好韶师迁建食堂消防整改及投入使用工作。用足用好各类惠老利老政策,帮助老同志解决实际困难,认真做好离退休教职工走访慰问、医疗保健、丧事办理、遗属抚慰等工作,把学校对老同志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让老同志安心、舒心、暖心。
五、全面加强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30.持续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理解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持续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深入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和党委会议“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业务工作相融合,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基地、“学习强国”等平台的作用,抓好专题培训、网络培训、课堂教育、教材编研等工作,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进网络、进学生社区,切实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31.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把讲政治抓政治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把“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作为党的建设总抓手,作为广大党员党性修养、作风锤炼的主要内容,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成立学校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安全等工作,形成强大合力,切实保障政治建设落实落细并取得实效。
32.维护学校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将维护学校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筑牢校园政治安全基础。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和管理,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健全意识形态风险研判机制、评估机制、防控协同机制、防控责任机制。制定年度专项工作方案,落实“一个理念”“三项机制”“五项制度”“六项责任制”“七个防范重点”工作体系和“一三六十二”工作机制,抓好平台管理,加强专项整治,切实保障校园政治安全。
33.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底线思维、风险意识。认真落实上级工作部署,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成立学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梳理学校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对外交流、网络安全、党的建设、安全生产等领域面临的重大风险。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工作方案,精准施策,加快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综合研判机制、预警预防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工作联动机制,确保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矛盾问题及时化解。
34.开好第三次党代会。聚焦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深调研”成果,认真研究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办学定位、优化发展战略、明确改革发展任务目标的各项举措,组织撰写好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和纪委工作报告,谋划好学校新时期发展蓝图;严肃换届纪律,抓好第三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大会胜利召开。
35.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好学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推进精准思政,深入实施思想政治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和“三全”育人。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改革,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抓好党委书记、校长和二级党组织书记、二级学院院长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体系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加强网络思政创新,着力抓好“易班”建设,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遵守网络行为规范。提升思政、学工队伍素质,推进中央关于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深入开展网络文化展示节、新媒体展示节、大学生主题教育等工作,实施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建设。围绕“爱祖国”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和学校中心工作专题宣传。完善对外新闻发布制度,加大学校在省级及以上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
36.加大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按规程开展中层干部届满考核、换届工作。突出政治标准,加强日常了解,开展经常性分析研判,严格按规程做好处、科级干部的调整和缺位选拔工作。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纪实,严格执行“凡提四必”,预防干部“带病提拔”,确保换届风清气正。严格落实干部管理监督有关规定,出台后备干部管理办法、提醒函询诫勉实施细则,加大干部队伍管理力度。抓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及抽查核实、干部出国(境)管理和兼职申报、档案整理核查、“大数据”信息库建设、处级以上干部社会团体兼职申报工作。加强干部党性教育、能力提升等主题培训,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进一步选优配强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完善党支部书记激励保障措施,多途径提升党务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37.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落实2019年教育系统“支部建设年”工作要求,落细“三年行动计划”和《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突出政治功能,着力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力、感召力、引领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实施“百名书记抓主业、千名党员做先锋、万名师生齐奋进”工程,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以“书记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严抓二级学院“两个议事规则”落实,推进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全覆盖,试点师生党支部书记向二级党委(党总支)述职。深入实施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及考核评价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党员活动室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督导、检查和评比,着力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严格按规程发展党员,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做好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党内统计、党务公开等工作。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党建工作,更好地发挥老干部的作用。
38.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贯彻民主集中制。深化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突出整改的政治性。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做到“五个必须”,严防“七个有之”。狠抓换届风气监督,营造良好换届环境。健全更新中层单位一把手廉政档案资料库。对部分二级学院党委开展督查“回头看”。严格执行党内问责条例和学校实施办法,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加强作风建设,持续督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重点抓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治理,整治各种“四风”隐形变异问题。推进“文山会海”治理,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汇报。加强纪律建设,坚持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探索建立廉政讲堂。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使监督常在、形成常态。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强化监督和依法查处力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坚决反对和纠正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深入落实省委基层正风反腐三年行动方案,发挥信访举报主渠道作用,加大纪律审查力度。抓好学校纪检监察规范化建设。
39.抓好统战工作。加强对统战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引领,不断巩固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统战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水平。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组织统战成员开展社会服务和调研活动。加强统战理论宣传研究,履行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单位职能,提高统战理论研究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成果。做好校董、港澳台侨人员、留学人员的联络与交流工作。